春陽下,迎著風,沿著台九線往關山方向行駛,轉個彎,過了地下道,與經過美麗的親水公園與電光大橋時,可千萬記住,別急著下車拍照!
因為隱身山邊的可愛小村,「電光」的美,將讓您驚豔!
社區活化VS.最「牛」的社區
隱身於花東山脈下,有一個可愛的小農村,名叫電光,舊名「雷公火」。相傳此地,在夜晚常出現怪火,居民非常驚訝,並認為那怪火是閃電,而閃電翻成閩南語既為「雷公火」,因而沿用此名。
由於位處鮮少人知的197縣道,在電光的街道上,沒有觀光客,也沒有四處奔騰的「鐵馬」,就連當地居民也鮮少遇見,唯一伴著旅人,是路邊綠意生機的秧苗,與溝渠裡川流不息、清澈無比的灌溉水,形成一幅美麗且寧靜的景緻。
電光社區人口數最多時曾達2000多人,是一個以阿美族為主,並融合客家與閩南人等,以種植稻米為主的農村;不過,隨著時代的轉變,現今居民雖還是以務農為主,但實際居住的人口只剩下十分之一左右,且還在逐年遞減當中。
伴隨著人口外移而來的是社區正逐漸老化的問題,而首當其衝的問題,並不是如何開發建設、活化產業,而是如何「活絡社區」,於是一位熱心的里長兼總幹事-「寶媽」(潘寶瑩),就從幫社區裡的孩子進行課輔開始,投入社區營造的工作,希望能為社區帶來「擾動」的因子。
望著窗外的大片農田,寶媽打趣的說:「住在這裡的村民其實不是窮,是很「牛」!很「蝸牛」.....」,她說在普遍農村生產力下降的現今時代,許多農田都已休耕,可電光卻是一個沒有休耕地的農村,村裡的老人家們,無論年紀多大,每天都還是會進行耕種,在經濟上也都還過得去,所以對於農事之外的事,例如做生意或產業發展等,也就沒有太大的興趣與企圖心,因為「種田都來不及了,哪還管得了別人家的事!」
直到,梅子出事了……
「梅」事找事
三年前,因為市場需求縮減與氣候影響,電光社區的第二大產物「梅子」的產銷出現問題。
農會給農民的收購價格,從1公斤幾十元,驟降到12-10元,最低時期只有8元。試算一下,一塊六分地,3-5個工人,採收20包60公斤的「手採梅」的收入,都不抵一個工人的薪資(一天薪資1500元),再加上麻布袋、黑網等耗材花費時,在收支不平衡的情況下,農民寧可棄收。而面對這樣的狀況,一位外地來的女生-薰平,開始與寶媽投入梅子大作戰。
宜蘭女孩-薰平,在因緣際會下,來到電光進行研究工作,擁有藝術背景的她,曾與寶媽攜手辦過數次藝術介入社區的活動,利用秋收之際,邀集社區長輩們,粉墨登場演義歷史「雷公火之役」,且在那次經驗中,體會到如何「搓合社區意見,創造共同信念」。
她們整合社區協會的資源,先與梅農洽談以契作方式收購梅子,再由協會加工製作梅子產品、找代銷通路,想辦法將梅子推銷出去;不只如此,每年4月梅子盛產期間,也藉由體驗活動(梅染、釀梅)、小旅行(電光採樂梅),除了讓遊客體驗農家生活,也行銷社區產品,這樣不單只是讓農民感到安心,更重要的是,這也成功地再一次「擾動」社區。
薰平說:「其實居民們都很有想法,我們只是湊合大家凝聚共識,然後就默默地淡出,留給他們去討論後面的事情,因為畢竟「社區的事,就像你我家裡的事」,要心甘情願的,才有可能成功。」
當然,居民間的情感變得熱絡了,社區也就找回了「生氣」。
生活怎麼量產?
梅子,其實是一種不太會有病蟲害,且栽種成本低的作物,不過,每年的收成期卻只有1-1.5個月,過了就沒有了,這就好似「電光style」的生活。
雖然常有人與他們建議,社區協會可以怎麼發展、社區產業要怎麼創造..等等,但寶媽認為,居民們不愛做生意,是因為生活本就無須急於追求,但也不吝分享,知足安樂即可;他們沒有特別的產業開發與宣傳噱頭,因為社區是生活的而非生意的地方;不需要特別安排的體驗活動,是因為旅人們來體驗的就是「真正的生活」。
四月,正好是梅子的季節,社區裡的大夥們正忙著採收,若有時間,非常歡迎大家,沒(梅)事來走走。
後記
活動資訊
【採樂梅】
- 微體驗-手作梅釀(4/1-4/10,每日上午9點至下午5點皆可受理報名;每梯次活動所需時間約1小時;本活動不含4/4、4/5兩日)
- 深度體驗(4/4、4/5兩梯次),(行程內容 : 放竹炮、騎鐵馬、採梅&釀梅體驗、梅釀品嘗)
【活動窗口】臺東縣關山鎮電光社區發展協會。
【注意事項】以上活動皆採預約報名,恕不受理當日報名。活動皆有報名費用,煩請電洽電光社區查詢。
【報名專線】089-951472、089-951126
【臉書專頁】臺東縣關山鎮電光社區
【行程推薦】來去鄉下走一走 - 一日遊 - 關山鎮電光社區
【注意事項】以上活動皆採預約報名,恕不受理當日報名。活動皆有報名費用,煩請電洽電光社區查詢。
【報名專線】089-951472、089-951126
【臉書專頁】臺東縣關山鎮電光社區
【行程推薦】來去鄉下走一走 - 一日遊 - 關山鎮電光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