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於旅行的定義各不相同,也因此產生許多美妙的旅行方式!您可以用攝影旅行,紀錄旅程中的每一段風景;但也可能是深度慢遊,找個隱密的小城鎮,當個「暫居者」,跟隨當地生活步調,自在地像個在地人…,當然,也可以順從您的需求,大口吃遍美食,讓味蕾帶著您去旅行!
吃,是旅遊當中最美好的一個環節,但「吃」其實不單只能視為一個「行動」。旅人們總喜愛搜羅四面八方所相傳的美食後,拿著地圖與簡介,一家一店的逐一地去嚐鮮,整個「行動」看似有趣,但其實每道菜餚背後的「滋味」,您可曾體會?
我與美食有個約會
有人說,以吃做為「與在地文化親密接觸」的旅行方式,是在適合不過了!
產地盛產的食材,自然生成於在地環境、天氣之中,採收後,再經由擅於掌杓的人,根據「在地口味」調配出不濃不淡、恰似美妙的滋味,讓您在某一次咀嚼中,都是那麼真切且真實的與「地方接觸」,但倘若您怕吃的不到味,又怕傷了荷包,不妨可以跟著在地人「吃」一遭。
喜愛美食的知名部落格達人「愛唱歌的小青」劉襄群老師,腦中有一部食物版的「GPS」,只要有人問起「台東哪裡好吃?」,她馬上能夠依照您的需求、價位、所在地等,提供您最超值的店家資訊,讓您吃的開心。
不過,說起與「吃」的緣分,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完全是個美麗的誤會!」
當時,為了精進自己的攝影技術,每天都是「透早」就出門,直到日落才回家,而在這樣的「修練」日子裡,除了她本身對攝影的熱愛之外,還有一個最能夠即時安慰她疲累身心的「朋友」,一直陪伴著她,那就是「食物」。
「…忙了一天,又累又餓,端起這碗溫潤適口的稠糜,恰如久旱甘霖,滋潤脾胃,落實心底,我才有力氣抬起頭來張望人間。」-引自台東好滋味,寶桑慢慢吃-在別人家客廳吃清粥小菜,P162
也因此這樣的魔力,讓襄群老師每到一個地方進行修練時,就一定會特別去注意哪裡有好吃的小吃,帶著三五好友去歇歇腿,恢復一下元氣;逐漸地,她也就希望藉由「攝影」與「文字」,集結成冊,來傳達與分享她對美食的喜好。
以人生的酸甜苦辣來入菜
在她甫出版的新書序《台東好滋味》裡,襄群老師就以「美食,有人是吃滋味,有人是吃回憶。」為全書的開頭,也悠悠地道出每道上桌的菜餚,除了氣味口感之外,背後都隱含著深厚的情感,而「以情感入菜」所烹調出來的佳餚美食,就是人生的回憶。
她說:「還在學生時期,每逢重要考試,母親總會備上一碗熱湯,讓孩子在夜裡苦讀時能暖暖身子,湯裡的佐料是關愛;上了大學後,離鄉求學、難得回到家的學生,母親總會張羅一天地為孩子準備最愛吃的家常菜,那挾入碗中、吃進嘴裡的是疼愛;去到久未見面的朋友家中作客,一杯茶水、幾塊糕餅,是故友對您奔波來訪的撫慰。」
這些故事,這些回憶,或許您也有過,也或許不太相同,而這也就像襄群老師的美食觀點---好吃與不好吃其實非常很主觀,但唯有讓人心生感動,才值得推薦,也絕對能夠讓人「尊重」,而這也是她對美食的另一種觀點。
聽「食物」在說話
一道美食的產生絕非容易的事。
新鮮的食材,經過農夫到販賣食材的商家,最後再由廚師的「心」與「手」,建構成色香味俱全的佳餚,吃在人的嘴裡,感受酸甜苦辣的口感調和運行,配搭上自身經歷的人生氣味,咀嚼、品嚐的是這塊土地所帶給旅人的人生風景,吞嚥的則是人生百態,最後一聲讚嘆:「好吃!」,那便是人生中一道永無忘記的記憶刻畫。
所以「吃的人」與「做菜的人」,若能互相欣賞、尊重彼此與共同珍惜,才能成就美妙的飲食經驗。
襄群老師分享了一個小故事,她特別喜愛一間咖啡店的某一項甜點,只要一有機會就一定會去一解相思之情,因此也跟店家吃出了友誼。直到有一天,她發現甜點怎有一種怪味,當下她基於不好意思,也甚至是自己多心而沒有告知店家;不過,接下來的幾次嚐試,都還是有一股怪味,幾經思量,最後她還是告知了店家,店家才恍然大悟,才發現原來買回來的原料出了問題,因而覺得相當懊悔。
在那次的經驗中,襄群老師相信店家絕對不是有意,但店家可能對於制式的烹調過程,已經麻痺,也就輕忽了對於「食物」的尊重,當然也輕忽了對於顧客的尊重。換而言之,有些時候,掌廚的大廚心緒或心情不愉快的這種小秘密,「食物」最知道!
嚐一口「人生」
作家簡媜曾在策畫的一本書《吃朋友》中說道:「每個人心中有一部精彩的食物版《史記》,勝敗興衰、愛恨情仇,必呼應其童年成長與深刻的人生體驗。」
一道佳餚,經歷萬千姿態的幻化後,所帶給您的是視覺與味蕾的驚喜,但倘若您也能以人生故事霑佐佳餚,這趟只能與自己獨享的「舌尖上的旅程」,將令人難忘。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