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廢墟學院是以臺東糖廠為基地,所進行的建築與藝術實驗計畫。主要以芬蘭籍建築師兼藝術家馬可 • 卡薩格蘭(Marco Casagrande)的「第三代城市」理論為概念,並以策展人羅秀芝秉持的開放空間藝術策展與跨界文藝活動為核心,吸取在地臺東原住民文化、漢人文化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智慧等在地知識,所建構的國際交流藝文活動平臺。
2013年6月9日,一個盛夏的午后,七十八位公東高工「質平合唱團」的學生,穿上了可能是他們人生中的第一套深色西裝、第一套美麗的紫色長禮服,懷著緊張又興奮、忐忑又雀躍的心情,在滿滿的愛與祝福下,將練習一百天所準備的十三首歌,獻給他們所敬愛的上主、學校、老師、家人及關心他們的所有朋友們。
這一天是這些孩子們人生中的第一場正式演唱會,從大家熟悉的丟丟銅仔、鳳陽花鼓等民謠,唱到大海及童年等歌曲,再轉進美國黑人的藍調及靈歌Ain't Got Time To Die。最讓大家感到驚訝的是,他們居然也唱一般專業合唱團都不敢輕易挑戰的拉赫瑪尼諾夫的聖母頌及德利伯的拉克美花之二重唱。 「三仙台」就像曾經去過的許多地方,一輩子去或不去好像沒甚麼差別,即便去了也只是在一大群人當做背景的情況下拍幾張事後不會翻閱的相片,因此逐漸被泯沒在記憶深處。所幸,有些地方在機緣成熟時也會醞釀出一個個好聽的故事,舊名「比西里岸」的三仙台社區「pawpaw鼓」恰是這麼一個典型。
你可曾有過坐在相思木椅上,與一群素昧平生但內心卻一樣有夢想有熱情的夥伴們,仰望滿天星斗和一泓銀河抹在湛藍夜空中的經驗?你可曾有過聽著蛙鳴鼓鼓與樹葉因風搖擺的沙沙聲,和那麼多美麗的生物一同沉沉睡去的機會?這是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的李雅芝同學,在參與公益平台部落換工假期志工、投入部落服務三個星期之後,所獲得最單純的幸福,也是最甜美的感動。
人間四月天,空氣中飄著淡淡花香,坐在台11線路邊的「棉麻屋」聽惠媚不疾不徐娓娓談她的過往和未來期許,時而開心得手舞足蹈,時而認真像準備聯考,一股自信透著徐徐笑意不時在臉上盪漾;兩個小時的對談倏忽即逝,偶爾呼嘯而過的汽車和二樓正在整修的民宿似乎只是為了證明時間不曾凝滯。
這幾年在花東甚至台灣旅遊界聲名大噪的鸞山森林博物館像是又一個山中傳奇,成立短短八年間就擁有60幾個國家,18萬人次的參訪記緣,國際性的「地球憲章」組織曾在這裏開會、國內「荒野保護協會」、「主婦聯盟」、「溼地聯盟」、「環境資訊」等著名組織也將此地視為國內生態教育和森林保育的指標,絡繹於途帶著不同目的的訪客更將鸞山森博的名氣推到高峰。
一位蕙質蘭心的女孩,在偏遠的台東長濱小鎮上,在一個山坳內,在一棟氣定神閒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Sunny Buhouse裡,寫下如是感言。
行經台11線的花東交界處,您會看到一艘顯眼的白色大船停泊在太平洋與花東縱谷之間。在這艘名為「巴歌浪」的船屋民宿裡,您可以在搖曳的椰子樹下享受東台灣的陽光,可以光腳踩在秀姑巒溪中享受溪水的沁涼,夜幕低垂時分更可以仰望滿天星斗及聆聽來自大海的緩緩推浪聲,不過在這兒最不容錯過的,應該是請民宿主人哈旺分享他精彩的人生故事,並欣賞他親手DIY錯落於庭園各角落的大小工藝創作。
「比西里岸pawpaw鼓樂團」自成立以來已走過五個年頭,樂團的成立,一開始源自於三仙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春妹女士發現部落裡隔代教養問題嚴重,擔心部落裡的青少年們長期缺少家人陪伴與看護,因此想有個地方,能讓孩子們平日放學之後及周末閒暇時可以做做功課,也希望透過音樂的學習,讓他們發洩過剩的體力,不要成天亂跑,於是,她找到了范志明老師教孩子們就地取材,利用漁村廢棄的定置漁網浮筒,創造出全球獨一無二的環保打擊樂器「pawpaw鼓」,孩子開始學習打鼓,因為有趣好玩,就一個帶著一個有模有樣的開始學打鼓,原住民孩子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讓大夥兒打得起勁,人數一多,鼓隊因此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