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鐵馬 → 放竹炮→ 午餐 → 農事樂 → 逛土樓 → 返回市區
沿著台九線往關山方向行駛,在駛近鎮上鬧區前,別急著加速前進,轉個彎,開入地下道,您會經過美麗的親水公園與電光大橋時,再往山邊開一點,遇到「197縣道」的指標時,右轉,在經過幾分鐘的車程後,就可以看到一個可愛的小農村---電光社區。
隱身於花東山脈下的電光社區,舊名「雷公火」。相傳是因為此地在夜晚時常會出現怪火,居民非常驚訝,並認為那怪火是閃電,而閃電翻成閩南語既為「雷公火」,因而沿用此名。
離開活動中心後,就可以沿著田邊自在地騎腳踏車囉!
來到電光,建議可先從社區活動中心集合出發。佔地約2000平方公尺的活動中心,由一個圓形廣場連結活動中心、原住民多功能中心、合作社(雜貨店)、派出所、公廁等多處公共設施,所以若您在出發前,想詢問社區環境,或補給些小東西,在這裡就可以讓您一次滿足!
整個社區可說是小巧精緻,周邊民房的圍牆上,綴飾的拼貼石頭圖案,早在民國55年,電光社區由關山鎮公所擬定興建示範社區計劃,並承國軍協助設,成為當地第一個示範社區。再加上社區內以原住民阿美族居多(人口占約七成,其餘則為閩南、客家人),佈置的色彩上也較活潑。
再加上,社區位處鮮少人知的197縣道,所以村里的街道上,沒有觀光客,也沒有四處奔騰的「鐵馬」,就連當地居民也鮮少遇見,唯一伴著旅人,是路邊綠意生機的秧苗,與溝渠裡川流不息、清澈無比的灌溉水,形成一幅美麗且寧靜的景緻,如果騎累了,路邊還有可愛的石椅,供人歇歇腿、拍拍照。
繞完小村後,可以回到活動中心的廣場上,因為「刺激的」即將上場!
電光,一直流傳著一種特殊的竹砲。約在1867年,清朝派員來接收此處,並要求當地的阿美族人歸順清朝,當時部落的青年階級領袖-Kaday不同意其要求,並召集年輕人起意與清朝宣戰。
而當時,相較於清兵的火力,這些青年僅有番刀在身根本無法對抗,於是Kaday先帶領青年於部落邊界處搭建長達600公尺的石牆進行防禦,並在石牆上流洞口以利瞄準清兵,然後採集刺竹製作長管,再塞入浸濕的電土(碳化鈣)後產生乙炔,再點火燃燒就會產生氣爆發出巨響,讓清兵誤以為族人擁有強大兵器,而亂了方寸胡亂攻擊之際,Kaday再率眾與清兵展開近身肉搏戰,最後則成功擊退清兵、獲得勝利,而也就是竹炮(Kuwang)的由來。
而今社區則將竹炮變成是嚇阻山豬或鳥類的道具,也甚至是有遊客來訪時,做為一種文化體驗,讓大家感受竹砲燃放的巨響威力。
感受過竹炮的威力後,正好可以來點美食調整一下心情,社區媽媽們善於使用在地食材進行烹調,如:梅釀、脆皮豆腐、箭筍湯、水蒸雙瓜(地瓜+南瓜)、刺蔥煎蛋、烤豬肉佐梅汁、,當季新鮮的食物鮮美滋味,再配上一碗堆得像小山的關山米所煮成的白飯,可是會讓您想一嚐再嚐。
等您吃飽喝足後,別忘了,來個飯後運動消化一下!
若您正逢四月前來,這裡剛好是梅子產季,青綠的梅果掛在樹梢間,令人看了就生津欲滴。小坡上的梅樹舉手可摘,非常適合大朋友帶小朋友一起體驗,其實,農村裡的勞動生產力普遍下降,所以在摘採梅子的同時,也是在為農夫們出一份力喔!
等到摘到足夠數量後,就可以學習如何製作梅釀DIY。梅子在經過清洗、拍壓、淘洗、糖醃等步驟之後,就可以保存數月至半年左右,在過去一直是農村飯桌上的配飯小菜,而現在人注重養生,梅子屬天然的「鹼性環保食品」,有助於平衡體內血液的酸鹼值,且又富含多種礦物質及有機酸,更是現代人眼中強化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消除疲勞、抗老化、瘦身美容等多功能的健康食品,好處多多。
體驗過DIY後,若還有些時間,不妨乘著晚風與太陽餘暉,往後山走去,即可發現一處「客家村」,村莊裡已不到20戶人家,不過,乾淨的環境還是令人心曠神怡,且村內還有一處50年前所建造的兩層樓式土樓,熱心的當地婆婆告訴旅人們,這是電光這個地區第一棟土磚樓房,且每年好客的屋主,都會在門前庭院擺放長椅,邀請劇團來此演出,一方面是酬謝神明,二方面則是娛樂鄉鄰,非常熱鬧。
雖然現今已無人居住,但具有客家特色的紅色八角形門前柱、牌匾、舊式的郵筒,仍然讓人有時光錯置的感覺。
寧靜且單純的農村,是旅人們最無為無期的旅行選擇,花上一天時間在此暫居,體會農村生活,交流街訪鄰居的消息,心雖平靜卻又充實,別忘了,有時間,非常歡迎大家,沒事來走走。
小叮嚀
在農村裡行走,請小心音量,因為農村是生活的地方並非生意的地方,所以煩請旅人們能尊重地方。
另外,若您是想自由行,請您可以自行前往;但若是想享用餐點與進行體驗農事體驗,則需要事先預約,不接受當日預約與打擾;若想了解更多活動訊息與聯絡方式臺東縣關山鎮電光社區請點此進入。
延伸閱讀:【春遊花東】梅事,來玩 - 電光採樂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