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蘭糖廠 → 希巨蘇飛工作室(藝術家導覽、樹皮體驗、風味餐)→ 加路蘭遊憩區 → 返回市區
由台東市區沿著碧海藍天的台11線走,從中華大橋開始,即可感受到清爽的風陣陣吹拂,空氣中瀰漫著太平洋「最自然」的海洋氣息,令人心情舒暢!在經過富岡漁港、加路蘭遊憩區後,緊接著在147公里處,即可看見一支大大的煙窗,「各位旅人們,都蘭糖廠」已經到囉!
都蘭,阿美族語「'atol」,意指疊石為牆,舊時為防禦卑南族入侵;日久諧音成「A'tolan」,於國民政府來台後改名為「都蘭」。
早年由於此地腹地廣大、人力多,約在日據時期建立了「都蘭糖廠」,主要以生產紅糖為主,據說當時這裡所生產的紅糖,年產量曾創下全台19家紅糖廠第1名,直到1998年糖業沒落,糖廠在1990年賣出最後一包糖後,這座曾經輝煌50年的糖廠才正式停工。
走進糖廠範圍,眼光一定會被那根高約4、50公尺的大煙囪所吸引,斑駁的煙窗雖代表著陳舊的過去,但後來藉由官方與民間的努力,並藉由藝術創作的介入,逐漸的讓舉目所見的一幢幢、一塊塊的房舍或台階,被繽紛的彩繪圖騰所攀附,讓老舊的閒置空間,展現了新的風情。
除此之外,原本用來堆放砂糖的庫房,現在也受到地方藝術工作者的改造,而變的不一樣。
十年前,阿美族人藝術家-希巨蘇飛(Siki Sufin),開始從事以漂流木為素材的創作,當初只是抱持著「想回到家鄉工作」的心願,定居都蘭,並於糖廠內租用一間倉庫,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近年來更以《飛鄉》、《我的翅膀會帶我回家…再見》等系列創作,述說過去都蘭部落的年輕人跨海參與國共內戰,最後迷惘於自我文化認同與困境的現實生活之中的辛酸故事,藉由創作闡述自我文化之外,也因為成功營造了兼具藝術與展演空間的氛圍,也逐漸吸引了其他藝術工作者的聚集、進駐,讓糖廠變成像似一個五彩繽紛的「藝術小鎮」。
若有機會在工作室中遇到 「希巨」,也可大方與他聊天,也或者聽聽他撿拾漂流木的種種辛苦過程,不過,他卻非常樂此不疲,每次須等待颱風天過後才能前往河床撿拾的漂流木,是驚喜、是期待,亦是珍惜,也更能夠讓他因此對於每次創作更加用心,也秉持著「身為藝術家,對於敏感的議題會有所關注,為此發聲」的理念進行創作。
在希巨蘇飛的工作室外,有一個可愛的小草棚,那是太太-姍姍跟大夥交流互動的地方,具有藝術行政與策展經驗的姍姍,顧慮到民眾參觀完園區後,總希望有個歇歇腿的地方,也甚至是讓大家能有一個交流藝術心得的地方,於是便在小草棚下開闢了一個這樣的輕鬆空間,也提供拿手的餐點-飛魚飯糰與飲品,除此之外,也舉辦體驗活動,讓民眾能夠更親切的了解阿美族文化。
遠古史前時代的人類雖以懂得用樹葉遮體,但在狩獵時還是很容易受到蟲類和野草的傷害,於是才開始嘗試用樹皮來製作衣服,因此有了「打樹成衣」的技術。
不過,看似不起眼的樹皮,可是得來不易。首先要削掉株幹最外層的表皮,再用鎚子反覆敲打,使樹皮與木質部分離,以取得所需樹皮內層較細的纖維,所以常常讓旅客「滿頭大汗」,但也從中體會到在過去物資不裕的年代,先民們的智慧。
搥打好的樹皮,可以做成書籤或是筆記本,但若您覺得不夠花俏,則可用礦石粉上色,也可用特調顏料-咖啡渣加南寶樹脂,咖啡是取其顏色,而樹脂則是定型,使用運用防水紙刻出圖案,塗抹均勻後就能創作出有趣的圖案!
一口飯糰,一片樹皮創作,還有聽著希巨蘇飛的創作故事,每個轉身,都將讓您有所驚艷,歡迎您一同來體驗!
回程時,也別忘了在加路蘭遊憩區稍停一下,吹吹海風,放鬆一下!!加路蘭,阿美族語為「kararuan」,相傳過去附近的婦女會來此梳洗頭髮,這裡是附近小溪交會之處,所以水裡富含黏地礦物質,梳洗完的頭髮可說是又黑又亮,所以「kararuan」在阿美族語中是意指洗頭髮的地方。
近年來,漂流木創作非常盛行,加路蘭又剛好有寬大的草地,所以有關單位就鼓勵創作,目前草地上造型有趣的大型露天漂流木作品在草地上各據一方,樸拙原始的風格,為海岸增添不少趣味,也使加路蘭遊憩區充滿藝術氣息,且每年7、8月份更有手創市集或單車運動活動在此舉行,是非常適合全家一同出遊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