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台灣,不光有大自然的恩賜,豐富且多元的族群文化,特別是台東境內有六族的原住民族,更交融出不同的藝文氣息,且各族間獨具特色的文化與工藝展現,更是您來到台東不可錯過的拜訪行程,更別忘了發點時間,自己製作一個專屬自己的紀念品唷!
離台東車站(或機場),往市區方向,約10分鐘的車程,即可到達位於市區的台東糖廠園區,建於1913年的台東糖廠,至今已有102年的歷史,它曾經是東部製糖與鳳梨事業的基地,但後來因為環境改變後逐漸沒落,後來則受到政府單位與地方文化團體的共同努力下,重新活化成為東部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排灣族的琉璃傳說-這裡r X 卡塔文化工作室
園區內不只有許多大型且富有意義的雕塑作品之外,更有在地工坊進駐在內,展示與販售獨具特色的文化商品,而較著名的兩個廠房,就是卡塔文化工作室與阿水工坊。
「Ata。卡塔文化」是排灣族語琉璃珠的意思,一顆顆色彩鮮麗的圖紋珠子細細數述著它們所象徵的涵義:勇士之珠=功成、英明,眼睛之珠=守護、平安,太陽之珠=誓約、承諾,鳳蝶之珠=靈敏、聰慧….
看著一顆顆琉璃珠,不只帶有美麗的寓意,更真誠的期盼每位配戴者,都能獲得來自天地與部落文化的祝福。當然若您有興趣與時間的話,也可以自行燒製一顆琉璃珠,或是噴砂杯作為自己此次拜訪的獨特紀念品,除此之外,也可以挑選廠房內來自不同「部落職人」的工藝與飾品,都是不錯的選擇。
除此之外,2009年開始,卡塔文化工作室以凝聚各地從事手工藝工坊的發展共識,成為台東在地文化的呈現平台,且不定期舉辦的設計、文化、行銷等講座課程,期盼培養更多文化傳承的種子,與部落社群及工作坊結合,再透過與部落耆老分享、合作,形成一深度的相互回饋圈,讓部落的文化能夠永續。
(想了解更多卡塔文化工作室請點此進入)
文創人的小天地-阿水工坊
走出卡塔文化工作室,轉個彎,約2公尺的距離,就會發現一個大大玻璃旋轉門,門邊上的木頭飾紋精細好看,是水哥的創作!
噶瑪蘭族木雕創作者陳正瑞,大家習慣叫他一聲「阿水」或「水哥」,原本的廠房只是他跟夥伴們的工作室,但因為天生喜歡熱鬧與分享的個性,在2013年時將廠房改裝成展示店面,由「水嫂」美蓮姐招集地方小型的手作人、文創工作者等,進駐店內販售,讓原本只有擺放較生硬的金工、木工作品的空間,頓時變得趣味且繽紛,也給予地方創作者登台展現自我的機會。
工坊內的作品眾多,有自然素材創作、農業、服飾、繪畫、雕塑、書籍等等,令人看得目不暇給,但別著急,建議您可以坐下來,點杯飲料,好好感受這台東的文化能量。
(想了解更多阿水工坊請點此進入)
吃過午餐後,走台11線往花蓮的方向移動,過了中華大橋後,接下來,映入眼中的就是綿延不絕的東部海岸線囉!
行近約147公里處,在左手邊就會看到一支約4-50公尺高的煙囪,這裡就是都蘭糖廠!
已有74年歷史的都蘭新東糖廠,曾是都蘭地區的經濟命脈,輝煌時期,年產量更創全台19家糖廠的第1名,不過,還是敵不過時代的轉變而逐漸沒落、荒廢。
在荒廢了11年後,糖廠主人開放給部落創作者與藝術家進駐,藝術家們將偌大的倉庫、和風味濃的員工宿舍、辦公室等空間,巧心創意的佈置,變成一間間獨具特色的藝廊、展售空間,或特色餐廳,讓老糖廠變身為「藝術文化園區」,園區裡充滿藝術氣息及悠閒氛圍。
都蘭,漂流回鄉-希巨蘇飛工作室
在都蘭糖廠的入口左手邊的圍牆旁,不難發現有一個用稻草與木頭搭建的小屋,以鐵與木雕創作的大門上,鏤空著「SIKI SUFIN」的字樣,這裡就是木雕家希巨蘇飛的工作與展示空間。
身為阿美族的希巨蘇飛,不只是木雕家、演員,也是歌手,經歷過多年外地工作打拼的洗禮,重新回到部落老家,以藝術創作方式表達原住民青年流離異鄉的苦澀辛酸與思念故鄉的那種惆悵,是身份的轉換、是生活的盼望、是文化的衝擊,交纏凝煉成他的創作靈感。
展場內的每件木雕、桌椅,都是希巨想與觀看者訴說的話語,再透過太太姍姍的策畫佈置,讓作品與空間連成一篇故事,娓娓道來。若您還想多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故事,或是體驗阿美族傳統工藝(樹皮筆記本、木頭時鐘),也十分歡迎您提前預約導覽與DIY體驗。
(想了解更多希巨蘇飛工作室請點此進入)
尋個部落裡的人,問一聲往都蘭國中的方向,就這樣沿著部落小路漫步之際,在路邊的仿歐式鵝黃色小屋,這裡就是A-vi與水蛙(台譯)的家-足渡蘭工作室。
我的足跡漂渡到都蘭-足渡蘭工作室
為了讓孩子們「唯一一次的童年」不留白,夫妻倆決定帶著孩子流浪到都蘭,拋開過度包裝且不天然的生活,跟著部落VUVU(阿嬤)一起學習友愛自然的道理,水蛙更突發奇想的將「部落生活經驗+自然無毒」的概念加入製皂過程中,擷取檳榔的汁液、小米酒的顏色、菸草的味道,創作出獨具在地風味的手工皂,也是給予使用者一種來自部落最自然的祝福。
也可提前預約DIY~帶回一個手工皂喔!!(想了解更多足渡蘭工作室請點此進入)
聽女妖在說畫-月光小棧 X 女妖藝廊
若想歇歇腳,不妨來到距離都蘭村約10分鐘車程,有著台灣最美麗晨曦的月光小棧。
典雅日式風格的木造建築物,二樓曾是「月光下我記得」的拍攝場景,但不同於一般電影場景的商業化,這裡保留了純樸的日式復古風味,乘坐著時光機,一起回味電影中的美好。
除了建築體本身擁有的風韻,月光小棧一樓經營的女妖藝廊展覽空間更是為此添色許多,誠如女妖藝廊網站「月光小棧~月事浮生錄」的介紹,「月出東海,銀色波光漫舞向蒼鬱的都蘭山邊,美麗的女妖們在唱歌,不是以致命凝視迷惑航海人的怪物,女妖來自你我心靈的直覺,象徵創造的火焰,是被喚醒的女性創作意識,自由的女性生命能量。」
看著美麗的太平洋海景,啜飲著杯中的飲品,自在、輕鬆地感受著月光小棧所容納吸引的各式精彩創作的文化泉源,有機會,絕對要進去參觀一番。
(想了解更多月光小棧請點此進入)